在上者以至民间的赠镜活动,无形中推动了铜镜制作的发展和技术水平,使铜镜成为精美的日用工艺品,并受到上至王公,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。
相传有很多关于镜能照妖的故事,例如《西游记》和《封神榜》,都有以镜子照妖的情节。汉代刘歆著的《西京杂记》中,提到汉宣帝所持身国宝镜有照见妖魅之功能。晋朝人葛洪所著《抱朴子》书中便提到道士背悬九寸明镜,老魅便不敢靠近,如果有鸟兽邪物,用镜一照,其本形俱现镜中。唐人著作《古镜记》中的宝镜能使百邪远人,具有降服妖怪精魅的神妙作用。
铜镜的纹饰和铭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,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,与当时的、经济、思想文化、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。
此镜为三弦钮,方格钮座,羽状地纹。地纹之上,四个山字形纹饰作右旋排列,山字形的网底与方格四边平行,方格中点和四角上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靠镜缘一侧,共伸出16只花瓣纹,方格四角外侧的花瓣纹两侧有末端向下勾卷的花叶纹,向右侧伸出一支长叶纹;绹纹带将这16个花瓣纹相连:一组将方格中点的花瓣纹与方格四角外侧的花瓣纹相连;一组将方格四角上的花瓣纹与山字纹左上方的花瓣纹相连,构成两组相互交错四叶瓣图案,非常繁复而华丽,卷平缘。
蟠螭纹是一种变体的龙纹,形态多为盘曲纠结,穿插缠绕。此镜为三弦钮,云雷地纹。钮座外为宽凹面带环,内饰一人与三龙纹,人作奔跑状,龙作回首形,一龙脑后有角,有学者研究认为此纹饰是表现古代「刘累训龙」的故事(见《收藏家》2000年第8期《一面特的战国龙纹镜》孙克让)。且龙分公母,有角的龙为雄龙,无角龙为雌龙;主纹饰为三龙间以折叠菱格,三龙纹繁复夸张,龙口大张,露利齿,线条饱满富于弹性。素卷缘。此镜内区纹饰,目前尚未见于著录。
镜为弦纹钮,钮外一周宽凹面带,素地上面饰三兽纹,二猎犬,一兽,兽纹似虎似豹,猎犬的颈上有项圈,说明已是经人工驯养的猎犬,素卷缘。此镜的特点是没有地纹,三兽铸在光面素板上,这是不合情理的,因为战国镜中出现浮雕兽纹的比较,其工艺制作难度大、要求高,再者,三兽孤伶伶地在素面板上也不够美观,而能够铸出此类浮雕兽纹的必定是工匠,不应该犯这样的「低级错误」。此外,我们可以看到,镜钮外的凹面带圆环的外缘与镜缘之间的镜面明显低凹,因此可以推断此镜的「素面」原来可能有填漆彩绘工艺,这样就使镜面与钮座及镜缘基本处于一个平面上。但是,经过二千多年的埋藏,当年的填漆彩绘工艺已经无可寻,尽管如此,此镜仍然是战国镜中的纹饰品种。